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3:55    次浏览
面对能走会跑的孩子,我们最常挂嘴边的俩字便是“不要”。孩子吃饭时,我们会说:“不要挑食,好好吃饭”“不要玩了,专心吃饭”;孩子过马路时,我们会说:“不要乱跑!”;孩子玩手机时,我们会说:“不要玩游戏!”。而“不要……”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表达方式,也是最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说话方式,更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。 为什么你越说“不要”,孩子偏偏“要”呢?这是因为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,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。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他们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。比如:两三岁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宝宝,他们最喜欢通过说“不”来突出自我意识,而他们却也最讨厌听到“不要”之类的否定句。 这样的否定句式,对于渴望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来说,会激起他们本能的反抗欲,他们习惯于反抗权威、反抗控制、反抗命令,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。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式的亲子关系,在孩子青春期时出现的问题最少。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听“不要……”如果我说:“你不要想着去吃鸡肉,大盘鸡、干锅鸡、这些你都不要去想!”心理学研究表明: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收否定的词汇,越是“不要做”的事情,潜意识越会告诉你“要做”。成人都如此,何况自控能力弱的孩子?而我们的孩子就是在不停地接受我们这样的指令中,变得越来越叛逆的。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不好的沟通方式呢?1多对孩子说肯定句比起“不要再看电视了,洗手吃饭”孩子更乐意接受“宝宝去洗手吧,我们要吃饭了”。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,所以她就会变得顺从。 我这个人比较直接,特别是对家里人,我认为怎么想的直接说就好,没必要让最亲的人去猜测你的心思。比如公公婆婆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,我会直接说。其实,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都是由家庭环境中继承来的。如果大人平时喜欢说反话,比如孩子想要去干什么,家长不愿意,但嘴里却说:“你去呀,去呀,倒是去呀!”慢慢地孩子也就变得爱说反话了,喜欢让别人猜心思,不敢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。所以,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,明确地告诉孩子“你可以做什么”,给孩子指明方向;另一方面,切记不要让孩子去猜你的心思,不然总有一天孩子会让你去猜她的心思。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上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聚餐,有个两岁多的宝宝想喝可乐。但她妈妈不愿意给她喝这种碳酸饮料,想让娃喝酸奶。那小孩儿见大人和大孩子都喝可乐,死活不肯喝酸奶。我那个朋友气急了“啪啪啪”在孩子屁股上抡了几下,孩子一边哭去了。有的朋友看不下去,说:“就给娃喝点嘛,喝一小杯也没啥的!”而其中一位妈妈说:“宝贝,你把酸奶喝完,就可以在阿姨杯子里喝一口可乐噢!” 其实,小孩子只是看到别人都喝可乐,所以好奇,想尝尝大家喝的东西到底是啥味道,并不是真的非要喝。而这位朋友恰好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。所以,跟孩子沟通的方式不同,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。而好的沟通方式,不但能够让父母省心,还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!对于幼小的孩子,刚开始他们还不明白,只会重复父母说的选择项,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识,她就会渴望被尊重,被重视,而不管多小的选择,都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参与感,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心理满足,让他们觉得大人考虑到了自己的需求,从而内心健康地成长。在我们的身边,很多父母所做正好相反。孩子不收拾玩具,提醒孩子还担心限制了孩子的自由,主动代劳;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,全然不理会,只要多吃几口就可以了;带着零食到外面边玩边吃,剥下的壳或包装随手丢在地上,更是视若无睹,……纵容了孩子的坏习惯;然而孩子偶尔偷点懒,不想练琴了,父母便威胁,不练的话以后都别学了;学习成绩才出现一点点退步,不是和孩子一起总结,寻找原因,却尽是批评,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,多鼓励鼓励,让他可以做自己的决定,给孩子选择的权利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,而不是命令本文非原创,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内容来自网络,因无法核实出处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文章来源: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投资、金融、文化信息交流